新一代无人机技术革新,或将不惧 GPS 信号干扰!

2025年03月27日

在现代工作生活和复杂环境中,无人机的作用日益凸显。不过,依赖 GPS 导航的无人机也面临着严峻挑战,一旦 GPS 信号受到干扰,无人机就如同断了线的风筝,随时可能坠毁。

国外一家名为 Maxar 的地理空间情报公司,近期宣布针对无人机 GPS 可能被欺骗或干扰的问题,开发了一套名为 Raptor 基于 3D 地图的无人机导航系统。

Maxar 的首席产品官彼得・威尔钦斯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讲述了 Raptor 的工作原理:通过将无人机所 “看到” 的画面与 3D 地图进行匹配,从而给出无人机的绝对位置估计。

而且,这些估计值还能与惯性测量单元(IMU)、视觉里程计、GPS 或其他传感器的输入融合。导航系统会选用最优质的数据,以确保无人机保持最精确的定位。

要知道,IMU 和视觉里程计虽然能在两次绝对位置更新之间支持相对定位,但时间一长就会出现漂移误差。而 Raptor 能借助高精度的地图定位,有效纠正这种漂移,让无人机在 GPS 信号受阻的环境中也能稳定导航。

制作 3D 地图的原理也不复杂,就是从不同角度拼接物体和地形的高分辨率卫星图像,使其与无人机的视频画面相匹配。这张涵盖约 9000 万平方公里地形数据的地图,可以通过无人机的机载摄像头,被加载到任何平台上。

彼得・威尔钦斯基形象地解释说:“GPS 就像是给无人机一个点,告诉它‘你在这儿’。而我们给无人机的是一张地图,它可以通过传感器来确定自己的位置。

对于本身支持 GPS 的平台来说,Raptor 软件还能作为备用方案。一旦 GPS 信号被干扰,Raptor 就能立刻发挥作用。这对于任务执行至关重要,它能确保无人机在低空、夜间等复杂环境下,也能准确飞向目标地点。

Maxar 公司透露,他们在实际环境中对其中一款软件套件进行了测试。结果显示,在遭受电子攻击时,地面坐标的精度误差能控制在 3 米以内,这一成绩相当出色。

尽管 Maxar 的 3D 地图导航技术让无人机在信号盲区如鱼得水,但无人机与反无的博弈永远存在相生相克,在这里就是无人机探测雷达系统,它能穿透“电磁迷雾”,成为无人机的 “天敌猎手”。

雷达系统的工作原理与蝙蝠的超声波定位异曲同工。当雷达向空间发射高频电磁波时,遇到无人机就会产生反射回波。通过计算回波的时间差、频率偏移(多普勒效应)和信号强度,系统不仅能精确锁定目标位置,还能获取其距离、角度、速度和高度等关键信息。

该系统支持多设备多防区管理,可融入已有监控大屏,安装方便高集成度,兼具轻量、高性价比、架构开放的系统优势,根据不同应用场景,选择不同的设备灵活搭配部署。

适⽤于对公安特勤反恐、治安巡逻、重大安保等场景的安全防护,也可应用于部队、机场、港口、电力、石化等行业长期部署,构建起可感、可查、可打、可控的低空安全整体防控系统。
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时变通讯

联系我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