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1公里的光纤无人机,反无2.0时代如何破局!

2025年02月12日

 

在如今的军事领域,无人机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,一场围绕无人机与反无人机的较量正在激烈上演。近日一款由乌克兰某无人打击旅推出的光纤无人机,凭借其41公里的超长光纤线缆,在这场较量中掀起了不小的波澜。

 

 

这款无人机堪称无人机技术发展道路上的 “狠角色”,以往无人机受电子战干扰的限制,作战范围和稳定性大打折扣。但这款光纤无人机却巧妙避开了这个问题,它通过一根纤细却坚韧的光纤与操控端相连。

 

这根光纤不仅能传输高清图像信号,让操控者拥有如同身处无人机视角的 “沉浸式体验”,实现精准操控,还为无人机提供了稳定的控制信号,使其不惧电磁干扰,让那些试图通过电磁压制来对付无人机的手段统统失效。

 

 

如此强大的无人机,给反无人机作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,直接将反无人机带入了2.0时代在过去,面对普通无人机,传统的反无人机手段或许还能应付一二。

 

但这款光纤无人机凭借其超长的线缆和抗电磁干扰能力,让传统反无策略陷入了困境。频谱探测它如同透明无物,也不会因为电磁干扰而迷失方向,更不会因为距离过远而失去控制。

 

 

更令人咂舌的是,乌克兰方面宣布该无人机已进入量产阶段,据说每月能造1000架左右。按照这个生产速度用不了多久,光纤无人机就成了战场上人手一台的 “爆款武器”,既便宜又好用,加速反无人机2.0时代的到来。

 

 

不过,正所谓“魔高一尺,道高一丈”,面对光纤无人机带来的挑战,新的反无策略也在不断涌现,其中“雷达探测 + 光电识别 + 激光打击”的组合拳,或将成为破局的关键。

 

 

首先,雷达作为立体主动探测手段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传统雷达在探测小型无人机时,容易受到杂波干扰,导致目标识别困难。但如今,新型雷达技术不断升级,采用了更先进的信号处理算法和更高精度分辨率的探测模式。

 

无人机探测雷达可以对空域进行全方位、不间断的扫描,哪怕是像光纤无人机这样低空飞行、信号特征不明显的目标,也很难逃过它的 “法眼”。通过精确测量无人机的距离、角度、速度和高度等信息,为后续的反制行动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。

 

 

当雷达发现可疑目标后,光电识别系统便开始发挥作用。光电识别设备利用光学摄像头和红外热成像仪,对目标进行进一步的识别和确认。

 

光学摄像头可以拍摄目标的清晰图像,通过大数据图像分析技术,判断目标是否为无人机以及其型号、特征等信息。而红外热成像仪则可以在夜间或恶劣天气条件下,通过探测目标发出的红外热信号,快速锁定目标。

 

当雷达探测结合光电识别,大大提高了目标识别的准确性,避免了误判的情况发生。对于光纤无人机来说,即便它可以凭借光纤线缆隐蔽行动,但在这套组合拳的 “火眼金睛” 下,也难以伪装自己。

 

 

最后,当目标被准确探测和识别后,激光打击系统便登场了。激光武器具有反应速度快、精度高、杀伤力强等优点。

 

一旦锁定光纤无人机,激光发射装置可以在瞬间发射出高能激光束,在极短的时间内将无人机摧毁。激光束以光速传播,几乎不存在时间延迟,让无人机避无可避。

 

而且,激光武器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附带损伤,不会对周围的人员和设施造成不必要的破坏,特别适合在城市或复杂环境中使用。

 

 

在反无人机2.0时代,面对光纤无人机这样的新型威胁,“雷达探测 + 光电识别 + 激光打击”的组合策略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破局思路。

 

当然,随着无人机技术的不断发展,反无人机手段也需要持续创新和升级,这场无人机与反无人机的技术博弈,注定还会更加精彩。

 

 

 
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时变通讯

联系我们